close

從「最後的獵人」看簡樸生活

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部劇情片亦非紀錄片,卻真實呈現獵人Norman的生活故事,觀賞後我獨自靜靜思索,認為獵人的智慧幾乎等同於一位自然哲學家,懂得如何在自然裡順應四時而生存,也懂得自己生命的定位,簡單的生活,豐厚的智慧。都是我自己也該認真思索的生命問題。

 

 

從「最後的獵人」看簡樸生活 美國電影和法國電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從這部「最後的獵人」就能瞭解。 正如劉克襄的觀後感寫道,「美國人喜愛實事求是,展現在生態紀錄片的嚴謹,完整的起承轉合架構,我們在國家地理頻道或discovery已經耳熟能悉,也了然一種既定的公式。從小宇宙、鵬程千萬里到此片,我們則看到法國人心思的細膩和變化萬千。編織的手法似乎更願意貼近平時的生活,把人放在一個自然位階命定的位置。」 我喜歡法國電影,喜歡他們浪漫得有時不切實際的性情,因為很接近我的本性。但我的意思不是說「最後的獵人」這部電影很不切實際,相反的,這是電影主角也是在加拿大育空地區生活了五十多年的獵人Norman,以獵為生的真實故事。 這部電影給我的震撼不小。片子一開始,天大地闊的場面便把我的心抽離了,廣袤無人跡的冰川谷,獵人駕著雪橇車曳曳而行,浩瀚的空間感一開場就把人的相對渺小呈現出來。極地風光雖美,但真正生活於斯卻大不易,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在此片中透過獵人追尋獵物的辛苦過程表露無遺。

生活在大自然中所需要的智慧是我們慣居都市的人們萬萬不及的,相對於獵人遭遇自然挑戰時的磨難,我們都算是已被城市所豢養的人種,是經不起自然考驗的。連曾經在花蓮海濱隱居多年過著簡樸生活的孟東籬先生在看過此片後都說,「我們雖然覺得自己生活比較自然,但是跟這電影一比,就覺得差好遠啊!」 欣賞這一類的電影,並不是要我們去追隨那樣的極簡生活,而是在強烈對比下,藉以反省我們自身的生活,那些處處可見的物資浪費與精神虛擲。獵人生活雖面對許多大自然挑戰,但在族人生活智慧的傳承下,加上實際累積而來的自身經驗,即使已經年邁老態的獵人還是能夠適應良好,甚至較之同年紀的城市人類更為健壯有力,因為大自然生活就是健康生活。

 

電影中我特別留意到,獵人Norman在睡前都有閱讀的習慣,床頭壁架上放著幾本書。雖然電影中並未交代他看的是哪一類書籍,但這不禁讓我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位終日與大自然為伍的獵人還需要閱讀呢?我相信他看的絕對不是野外求生技巧或自然圖鑑之類的書籍,因為大自然早都已經教會他了,不需要透過書籍學習。會是文學小說嗎?還是詩集呢?是愛默生還是愛蜜莉狄金生呢?真是令我好奇不已。 這部電影也傳達了伐木業對自然森林的侵略影響,一片片純淨森林被皆伐砍倒,變成了家具、紙漿。獵人也被逼得幾無退路,野生動物也是同樣遭遇,獵人是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不像我們大多數人為了安全感早已自絕於大自然之外。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變得間接,也變得冷漠,「親自然性」只會出現在我們心情低落時,或放假休閒時,藉旅遊之名消費大自然。人與自然長久的斷裂使我們無法飲水思源,只能理解石油來自加油站,食物來自超級市場,能源分別來自電力公司和天然氣公司,水是自己來。 獵人的生活則截然不同,吃的住的都來自周遭自然環境,因此大自然的一點變動,如四季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他的生活,所以他不能浪費物資,他知道一切得來不易。他也不會貪取過多的獵物或資源,更明瞭獵取得到的獵物都是體弱或衰老的,獵人只是進行淘汰,幫助該物種保留優勢的個體得以傳續。因此,深知取捨之道的獵人是維持自然生態循環的一環,和一隻熊,一隻狼同居獵食者地位。

 

欣賞這部片的同時,我想起多年前的另一部極地電影「冰原快跑人」,長達三小時紀錄片形式,比加拿大獵人Norman更遠離現代文明的因努特人(Inuit),在一片終年白茫茫的冰原上演著人類更真實的、原始的、最根本的生存問題。也是值得一看的電影,能使人瞭解這世界上其實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傳統文化,不是只有美國、中國、歐洲、日本等等強勢文化。當主流文化世界走到了今日困境時,或許我們應該向這些少數種族學習一些文化智慧,這些看似「粗魯不文」的文化其實才是真正能與地球永續共存的。 「最後的獵人」嚴格來說並不是一部劇情片亦非紀錄片,卻真實呈現獵人Norman的生活故事,觀賞後我獨自靜靜思索,認為獵人的智慧幾乎等同於一位自然哲學家,懂得如何在自然裡順應四時而生存,也懂得自己生命的定位,簡單的生活,豐厚的智慧。都是我自己也該認真思索的生命問題。 希望等到出租店有供片時,你也能租回家好好欣賞,一定也會有相當的震撼。 波賽東之子 2006/2/8

 









離婚見證人板橋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新莊離婚證人







新店離婚證人三重離婚證人中和離婚證人蘆洲離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結婚證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dnapwi60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